培訓與講座·《糾正不良傾向 樹立精明企業文化》
主講人:孫志剛
近期,在員工隊伍中存在一些消極的不良傾向,這些傾向將影響人的思想和行為,進而影響到工作開展。
在此,針對這些問題,我提倡和樹立相應的企業文化。
一、近期公司內部存在的不良傾向
1、恐懼心理:新公司組建后,先后出臺了一系列制度和規范,比如:施工管理規范、安全管理規范、控制與流程管理、三體系管理以及行政管理制度等等。有的人認為:要求太多太高;有的人認為按流程操作太麻煩;還有人認為其言行都受到了限制很不習慣。加之,工作中出現問題后,馬上就會被發現和批評。由此,造成一種恐懼心理。形成一種不良傾向:不敢主動講、不愿主動干、被動接受工作、勉強完成任務。
2、依賴心理:正是由于前面存在的恐懼心理,進而回想以前工作松散、自由開展的場景,認為:現在管理太嚴格了不如以前舒服、自由,自己感覺不習慣、不適應,在主管意識上還想回到或者留戀以前那種不倫不類的狀態。由此,造成一種依賴心理。形成一種不良傾向:軟拖硬抗、消極等待、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其實,“軟拖硬抗”已有明顯表現:工作消極等待、個人對公司或某人有意見當面頂撞或隨時利用公共資源發布不良言論。
3、平庸心理:我是普通打工者,我沒有什么思想呀、理念啦什么的,只想領一份滿意的工資,至于公司的前景、方向、發展、利潤、虧損等不是我的事情。這些人本能上就缺乏角色意識,俗話說:“一個蘿卜一個坑”,一個崗位就有一個崗位的職責,你的角色有沒有演好,就決定整體的目標能否實現,怎么能說公司利益與個人無關呢?
通過分析和了解,本人認為形成上述不良心理的主要因素有:
1、員工未認真學習公司各項管理制度。我們已經將公司相關制度、規范和控制流程發到每位員工手中,同時也不同形式組織員工學習。但,在操作中,一些人根本就沒有按照公司管理流程辦事,還是老一套辦法或者根本就沒想起要用什么流程、表格,制度與操作兩張皮,沒有學以致用。
2、員工未真正領會公司管理的實質和精神。說到底,公司管理的精髓就是:制度管理、流程管理和記錄管理(表格管理)。制度就是工作依據、流程就是控制手段、記錄就是留下證據。做每一件工作,你都要考慮三個問題:依據是什么(是否按制度辦理)、是否經過控制審批、是否留下記錄,如果沒有你就要三思啦。
3、一些員工不太懂得規矩。本身公司的制度和規范就不同于國家法律,它在不同時段要作相應的改變和調整,也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本身就存在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有些人可能不太贊同公司現行制度或者說不滿意,這很正常,但你的觀點在沒有得到公司認同和采納之前,你是不能否定公司現行管理制度的,你還要嚴格執行。
有些人自認為自己懂得不少,就可以隨意指責別人:不懂工程就不要瞎指揮等言論。也請我們大家都捫心自問一下:你懂設計嗎?你懂施工嗎?你懂采購嗎?你懂談判嗎?你會起草合同并能保護公司利益嗎?你懂預算嗎?你懂得怎么樣去判斷一個人的能力嗎?你懂得團隊作用的重要性嗎?你懂得尊重人、理解嗎?你懂得國家治理靠法律、公司治理靠制度、家庭管理靠家規的道理嗎?等等這些,你都懂多少?懂一些還是全懂?如果你不是全懂,你有什么了不起呢?如果不是全懂,沒關系的,你要虛心學習和請教。力爭做到一名愛學習、想上進和懂規矩的人。
4、未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認為“認真工作就是賣命、受到批評就是受辱”,這種狹隘的利己的思想占據了大腦,這種人怎么能與公司風雨同舟、同甘共苦呢?怎么能有資格分享公司成功時的勝利成果呢?
二、針對上述問題,倡導和樹立創業意識和精明企業文化。
(一)倡導樹立創業意識。根據目前國際國內經濟發展趨勢,前景極不樂觀,全球就業形勢更加嚴峻,加之,最近國家人保部提倡延遲退休的言論已發布,可能將是未來退休方向,給年輕人就業將帶來更大困難。因此,員工要考慮怎樣用好手頭上這份工作,我個人的見解就是重新樹立“創業意識”。怎樣樹立創業意識呢?我想至少具備以下四種觀念:
1、“先苦后甜“觀:我是來創業的,只有通過艱苦創業才能獲得滿意的收獲。
2、“先勞后取”觀:我是來奉獻的,只有付出才能獲取回報。
3、“公司搭臺員工唱戲”觀:我要利用公司這個舞臺來發展自己、表現自己,請公司給我機會、請公司看我的表現。
4、“坐同一條船人人有責”觀:我要與公司同甘共苦、同舟共濟、共同發展。
(二)倡導樹立“精明企業文化”。
1、什么是“精明企業文化”?
我的理解是:做精明人、辦精明事。
2、精明企業文化的特點:
1)精細:想事情精細,不粗心——就是把事情想透。
2)精準:辦事情精準,無偏差——就是把事情辦實。
3)精算:與錢打交道要精算,不吃虧——就是把事情辦漂亮。
怎么叫不吃虧呢?我認為:花了不該花的錢,花了可以不花的錢,沒爭取能夠爭取的時間和利益,這些都叫吃虧。
3、八條措施,確保“三精”。
1)牢記各工作職責——目的是知道干什么事?
2)清楚辦事流程(包括政府、甲方、乙方、公司內部)——目的是知道怎么干事?
3)了解相關法律法規——目的是回避風險。
4)熟悉公司各項管理制度——目的是掌握工作方法。
5)了解市場行情和資源成本——目的是知道底細、便于決策。
6)掌握談判技巧和溝通方法——目的是爭取主動、搶占制高點。
7)提高書寫和文字表達能力——目的是提高員工素質和水平。
8)加強內部溝通和協調能力——目的是提高整體工作效率。
4、推廣“精明企業文化”勢在必行。
1)復雜的市場需要我們精明,利益往往被精明人掌握。
2)精明人往往能變被動為主動,扭轉敗局。
3)只有精明才能有效保護自己的利益。
4)精明,可以從不同側面為公司創造效益。
比如:價格差、材料差、時間差等等都可以發揮創造效益作用,這“三差”涉及到每一個崗位每一個人,每一人都有創造效益的機會和條件。
希望大家,做精明人、辦精明事,做精明企業文化的傳播者!
今天,就講到這里。
謝謝大家!
近期,在員工隊伍中存在一些消極的不良傾向,這些傾向將影響人的思想和行為,進而影響到工作開展。
在此,針對這些問題,我提倡和樹立相應的企業文化。
一、近期公司內部存在的不良傾向
1、恐懼心理:新公司組建后,先后出臺了一系列制度和規范,比如:施工管理規范、安全管理規范、控制與流程管理、三體系管理以及行政管理制度等等。有的人認為:要求太多太高;有的人認為按流程操作太麻煩;還有人認為其言行都受到了限制很不習慣。加之,工作中出現問題后,馬上就會被發現和批評。由此,造成一種恐懼心理。形成一種不良傾向:不敢主動講、不愿主動干、被動接受工作、勉強完成任務。
2、依賴心理:正是由于前面存在的恐懼心理,進而回想以前工作松散、自由開展的場景,認為:現在管理太嚴格了不如以前舒服、自由,自己感覺不習慣、不適應,在主管意識上還想回到或者留戀以前那種不倫不類的狀態。由此,造成一種依賴心理。形成一種不良傾向:軟拖硬抗、消極等待、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其實,“軟拖硬抗”已有明顯表現:工作消極等待、個人對公司或某人有意見當面頂撞或隨時利用公共資源發布不良言論。
3、平庸心理:我是普通打工者,我沒有什么思想呀、理念啦什么的,只想領一份滿意的工資,至于公司的前景、方向、發展、利潤、虧損等不是我的事情。這些人本能上就缺乏角色意識,俗話說:“一個蘿卜一個坑”,一個崗位就有一個崗位的職責,你的角色有沒有演好,就決定整體的目標能否實現,怎么能說公司利益與個人無關呢?
通過分析和了解,本人認為形成上述不良心理的主要因素有:
1、員工未認真學習公司各項管理制度。我們已經將公司相關制度、規范和控制流程發到每位員工手中,同時也不同形式組織員工學習。但,在操作中,一些人根本就沒有按照公司管理流程辦事,還是老一套辦法或者根本就沒想起要用什么流程、表格,制度與操作兩張皮,沒有學以致用。
2、員工未真正領會公司管理的實質和精神。說到底,公司管理的精髓就是:制度管理、流程管理和記錄管理(表格管理)。制度就是工作依據、流程就是控制手段、記錄就是留下證據。做每一件工作,你都要考慮三個問題:依據是什么(是否按制度辦理)、是否經過控制審批、是否留下記錄,如果沒有你就要三思啦。
3、一些員工不太懂得規矩。本身公司的制度和規范就不同于國家法律,它在不同時段要作相應的改變和調整,也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本身就存在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有些人可能不太贊同公司現行制度或者說不滿意,這很正常,但你的觀點在沒有得到公司認同和采納之前,你是不能否定公司現行管理制度的,你還要嚴格執行。
有些人自認為自己懂得不少,就可以隨意指責別人:不懂工程就不要瞎指揮等言論。也請我們大家都捫心自問一下:你懂設計嗎?你懂施工嗎?你懂采購嗎?你懂談判嗎?你會起草合同并能保護公司利益嗎?你懂預算嗎?你懂得怎么樣去判斷一個人的能力嗎?你懂得團隊作用的重要性嗎?你懂得尊重人、理解嗎?你懂得國家治理靠法律、公司治理靠制度、家庭管理靠家規的道理嗎?等等這些,你都懂多少?懂一些還是全懂?如果你不是全懂,你有什么了不起呢?如果不是全懂,沒關系的,你要虛心學習和請教。力爭做到一名愛學習、想上進和懂規矩的人。
4、未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認為“認真工作就是賣命、受到批評就是受辱”,這種狹隘的利己的思想占據了大腦,這種人怎么能與公司風雨同舟、同甘共苦呢?怎么能有資格分享公司成功時的勝利成果呢?
二、針對上述問題,倡導和樹立創業意識和精明企業文化。
(一)倡導樹立創業意識。根據目前國際國內經濟發展趨勢,前景極不樂觀,全球就業形勢更加嚴峻,加之,最近國家人保部提倡延遲退休的言論已發布,可能將是未來退休方向,給年輕人就業將帶來更大困難。因此,員工要考慮怎樣用好手頭上這份工作,我個人的見解就是重新樹立“創業意識”。怎樣樹立創業意識呢?我想至少具備以下四種觀念:
1、“先苦后甜“觀:我是來創業的,只有通過艱苦創業才能獲得滿意的收獲。
2、“先勞后取”觀:我是來奉獻的,只有付出才能獲取回報。
3、“公司搭臺員工唱戲”觀:我要利用公司這個舞臺來發展自己、表現自己,請公司給我機會、請公司看我的表現。
4、“坐同一條船人人有責”觀:我要與公司同甘共苦、同舟共濟、共同發展。
(二)倡導樹立“精明企業文化”。
1、什么是“精明企業文化”?
我的理解是:做精明人、辦精明事。
2、精明企業文化的特點:
1)精細:想事情精細,不粗心——就是把事情想透。
2)精準:辦事情精準,無偏差——就是把事情辦實。
3)精算:與錢打交道要精算,不吃虧——就是把事情辦漂亮。
怎么叫不吃虧呢?我認為:花了不該花的錢,花了可以不花的錢,沒爭取能夠爭取的時間和利益,這些都叫吃虧。
3、八條措施,確保“三精”。
1)牢記各工作職責——目的是知道干什么事?
2)清楚辦事流程(包括政府、甲方、乙方、公司內部)——目的是知道怎么干事?
3)了解相關法律法規——目的是回避風險。
4)熟悉公司各項管理制度——目的是掌握工作方法。
5)了解市場行情和資源成本——目的是知道底細、便于決策。
6)掌握談判技巧和溝通方法——目的是爭取主動、搶占制高點。
7)提高書寫和文字表達能力——目的是提高員工素質和水平。
8)加強內部溝通和協調能力——目的是提高整體工作效率。
4、推廣“精明企業文化”勢在必行。
1)復雜的市場需要我們精明,利益往往被精明人掌握。
2)精明人往往能變被動為主動,扭轉敗局。
3)只有精明才能有效保護自己的利益。
4)精明,可以從不同側面為公司創造效益。
比如:價格差、材料差、時間差等等都可以發揮創造效益作用,這“三差”涉及到每一個崗位每一個人,每一人都有創造效益的機會和條件。
希望大家,做精明人、辦精明事,做精明企業文化的傳播者!
今天,就講到這里。
謝謝大家!
上一篇:獎懲制度